第一次世界大战
编辑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民主党投靠俄罗斯,社会党右派投靠奥匈帝國、德國,只有社会民主党和社会党左派坚决反对战争。
进行到关键的1915年8月,德軍攻入俄属波蘭,並佔領了立陶宛,推進至拉脱維亞西部及白俄羅斯西部等腹地。11月,德國政府许诺建立“独立的波兰国家”,12月底,德、奥成立“波兰攝政王國”,并开始在波兰征兵,社会党人毕苏斯基被任命为临时国务会议的军政部长。
到1917年,俄罗斯爆发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退出战争,在1918年8月29日,苏俄政府颁布法令,宣布废除先前俄罗斯与普、奥签订的关于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享有独立和统一的权利。
第二共和国(1918-1939)
编辑
主条目:波兰第二共和国
波兰第二共和国的疆域图
1918年10、11月,一战接近尾声,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趋于崩解,从而为波兰的复国形成有利的国际条件,波兰复国运动也如火如荼地在各地展开。10月23日,华沙组成波兰政府,10月28日,奥占区的波兰爱国者在克拉科夫成立“波兰清算委员会”(Polska Komisja Likwidacyjna)。11月7日,社会民主党人则在卢布林成立波兰共和国临时人民政府(Tymczasowy Rząd Ludowy Republiki Polskiej)。
11月11日,波兰政府由畢蘇斯基领导。卢布林政府和克拉科夫的清算委员会也宣布接受畢蘇斯基领导。11月18日,畢蘇斯基在华沙组成联合政府,他成为波兰共和国的国家元首。这样,自1795年波兰被瓜分灭亡以来,历经123年,至1918年11月恢复独立,重建国家。
苏波战争时期的波兰宣传画,上面的波兰文写着:打倒布尔什维克!
1919年12月8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决议,同意重建波兰国家,承认波兰共和国,并建议在俄波之间划一临时分界线,即沿着格罗德诺、布列斯特、赫魯別舒夫、普热梅希尔直到喀尔巴阡山一线。然而,波兰政府力图恢复1772年的俄波边界线,为此,新成立的波兰共和国就对也是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发动战争,史称苏波战争。1920年4月,波军进占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广大地区,苏俄红军进行反击,将参与干涉的波军赶出国境,并将战火烧到波兰的首都华沙,但最后在华沙战役中苏俄军队被波军击败,波兰军队虽然取得最后军事上的胜利,但是自己也力不胜任的战争弄得民穷财尽,最后双方同意媾和。7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寇松代表协约国致电苏俄建议停火,停火线大体是巴黎和会决议中规定的分界线,故称“寇松線”。7月22日,波兰要求停战。
1921年3月18日,波兰与苏俄在里加正式签订《波兰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条约》,即《里加条约》。其主要内容是:缔约双方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独立(不过在1922年,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作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和苏俄共同成立苏联),划定波兰东部边界(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西部地区划归波兰),这时波俄边界线约在寇松线以东约150英里处。根据该条约,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苏俄在这场战争中损失大片领土,这也为二战时苏联和德国分割波兰埋下伏笔。
由《里加条约》确定的波俄(苏)边界一直保持到1939年9月17日。另外,根据1919年巴黎和会决议,波兰从德国获得东波莫瑞和波兹南地区,但泽(后波兰改为格但斯克)被辟为在国际联盟监督下的国际但澤自由市,西里西亞的大部分仍归德国,波兰领土面积共38.8万平方公里,成为一个地域辽阔、民族成分复杂的欧洲大国。
1921年3月,议会通过宪法,波兰成为议会制共和国,史称波兰第二共和国。
波兰第二共和国的民族组成:绿色为波兰人,黄色为白俄罗斯人,橙色为乌克兰人,深蓝色为德意志人,紫红色为立陶宛人,浅蓝色为斯洛伐克人,红褐色为捷克人,土褐色为罗马尼亚人,灰色为匈牙利人,除此以外,波兰境内还杂居着10%的犹太人。
在获得难得的独立并经过和苏联的战争后,波兰开始国家的建设,尽管波兰在一战和苏波战争中遭受到巨大的破坏,但是波兰依然使自己的经济建设逐步进入正轨,1924年,波兰开始在全境推行自己的货币——兹罗提,并成为当时中欧稳定的货币之一,波兰经济慢慢从战争的创伤中复苏。
波兰在二战爆发之前,成为欧洲一个不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称得上是举足轻重的国家。波兰还在建国后不久就建立一支自己的武装力量,并参加苏波战争,波兰骑兵利用自身优势,在华沙城下战胜强大的苏俄,获得最后胜利。二战前,波兰陆军在欧洲排名第五。[19]
不过,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波兰也存在致命的弱点,由于波兰的领土分别由德占区、奥占区和俄占区合并而成,民族问题显得非常突出,东部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民族一直存在分離主義倾向,东部的经济水平也明显落后于西部,这就形成东西部的经济落差,使得东部民族对波兰政权更加不满。 另外,从1926年5月毕苏斯基发动军事政变并上台执政开始,波兰境内实行独裁统治,逮捕议会中反对他的人,宣传法西斯主义。 对外,他奉行两面策略,在其两个强大邻居德国和苏联间取得平衡,1932年,签订《波苏互不侵犯条约》,1934年,签定《波德互不侵犯条约》。[20]兩國關係的穩定符合共同利益,波蘭獲得西部邊界的安全。[21]1938年,波兰共产党被解散,党的主要领导人也被害。
从1933年开始,希特勒當選德國總理。波兰在大敌当前之时,民族主义情绪高涨[22],拒绝苏联提出的訂立集體安全條約的建議,决心依靠西方国家的帮助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安全,波兰领导人还天真地认为,波兰在受到德国攻击的时候,西方国家一定会为自己而不惜和德国发动全面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4年)
编辑
主条目:波兰战役和波蘭歷史 (1939年–1945年)
参见:沃里尼亚与东加利西亚地区的种族屠杀
二战后波兰的领土变更
1938年,波兰在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期間保持中立,而從中吞併西里西亞東南部的切申;[23]然而,从1938年10月起,希特勒向波兰提出波兰走廊的问题,并向波兰发出战争威胁。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秘密议定书(苏联一直否认该秘密议定书的存在)。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发动波兰战役,波兰战役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德军迅速侵占波兰大部分领土,波兰军民英勇抗战。9月17日,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开始履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义务,同时也为苏联的利益建立防范德国的缓冲地带“东方战线”,命令60万苏联红军越过苏波边界,进入波兰东部,占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与此同时,波兰政府逃亡国外,先在巴黎组成以瓦迪斯瓦夫·西科尔斯基将军为首的流亡政府。法国战败后,1940年,流亡政府迁往英国。9月18日,苏军与德军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会师,德、苏两军以皮薩河—納雷夫河—维斯瓦河—桑河一线为界分割波兰。9月28日,德军攻陷华沙,波兰再次沦亡。波兰人民开始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10月初,德占波蘭中的波蘭走廊和但澤被纳粹政府纳入德国版圖,而將波蘭南部成立“波蘭總督府”。
波兰战役中,波军死亡6.63万人,伤13.37万人,被德军俘虏69.4万人,被苏军俘虏或投降苏军的有21.7万人,10万军队逃往邻国,波兰居民遭受巨大伤亡,仅华沙就死亡约25万人,受伤者不计其数,约1万名波兰人被占领后的德军集体枪杀。德军在波军的奋勇抵抗面前也有1.06万人死亡,3.03万人受伤,0.34万人失踪。[24]而在半年过后的1940年春,苏联则将其俘获的2~3万名波兰军民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卡廷森林等地杀害,造成卡廷森林事件[25][26][27]。
1941年,纳粹德国开始利用德占波兰领土为攻苏基地。6月22日德軍突然大规模进攻苏联,战争开始阶段,苏联措手不及,节节败退,德军全部占领先前波兰第二共和国所拥有的领土,苏联西部大部分领土也被德军占领,並兵臨莫斯科。而后苏联与波兰流亡政府建立外交关系。1942年,流亡政府在国内建立国民军,同年,苏联支持的波兰共产党人建立波兰工人党和波兰人民军,在地下同纳粹占领军展开斗争。1943年,由于德国发现卡廷森林事件中的死难者遗骸,并将此事大肆宣扬,在大量证据面前,苏联选择否认,在这种情况下,流亡政府和再次和苏联断交。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德军很快转攻为守,苏军的反攻将战线逐渐推进到波兰境内。1944年元旦,在工人党的倡议下,成立全国人民代表会议,由贝鲁特任主席。1944年7月22日,全国人民代表会议在海乌姆组成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Polski Komitet Wyzwolenia Narodowego,PKWN),颁布具有历史意义的《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宣言》(也叫《七月宣言》,Manifest PKWN,Manifest Lipcowy),宣告波兰新国家诞生,在亡国5年后,欧洲土地上又诞生一个全新的波兰。
位于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在这里,无数名波兰人、犹太人和其他民族的人民死于纳粹德国的屠刀之下。
1944年8月,苏联红军推进到华沙的近郊,波蘭地下軍想在蘇聯紅軍到達華沙前解放德國的佔領,以避免受到蘇聯的控制,这就是著名的华沙起义。不过,苏联出于制衡西方和自身利益等现实方面考虑,斯大林认为,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不应得到同情,从而苏军并没有给予华沙城内起义军太多的支持,在纳粹德军的血腥镇压下,起义失败,希特勒下令将华沙夷为平地,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遭到毁坏,大部分华沙人也被送入死亡集中营。[28][29]1945年1月17日,苏波军队解放已成为废墟的华沙。4月,波苏两国签订友好互助与经济合作条约。6月,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民族團結臨時政府。
根据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的决定,确定波兰东、西部边界,东部以寇松线为波苏边界,西部波德边界则向西推移至奧得-尼斯河,并把什切青和希維諾烏伊希切划入边界的波兰一侧。这样,波兰的版图整体西移200多公里,面积也比战前缩小7.6万平方公里,损失20%的领土。[30]
在二战中,大约有600万波兰军人和平民在这场战争中丧生。在波兰境内发现许多纳粹屠杀犹太人和其他平民的集中营,其中最著名的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在所有参战国中,若按人口比例来计算的话,波兰是死伤最惨重的国家。
人民共和国(1944-1989年)
编辑
主条目:波蘭歷史 (1945-1989)和波兰人民共和国
《七月宣言》,这个宣言宣告在苏联扶植之下的波兰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7年,波兰举行议会选举,苏联支持的贝鲁特当选为总统,社会党人西伦凯维兹任政府总理,波兰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西方的流亡政府基本被排斥在权利中心之外。1948年12月,波兰工人党和波兰社会党合并,成立波兰统一工人党。贝鲁特任总书记。人民政府把大中工业、交通运输、银行收归国有,实行土地改革,动员人民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三年计划(1947~1949),国家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1949年10月7日,波兰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从1950年起,波兰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六年计划(1950~1955)。
1952年,波兰改国号为波兰人民共和国,并通过波蘭人民共和國憲法,扎瓦茨基当选国务委员会主席,贝鲁特被任命为部长会议主席。1956年 3月,贝鲁特病逝于莫斯科,奥哈布继任第一书记。
但波兰的社会结构、政治和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说明在波兰建立社会主义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但以贝鲁特为首的波兰政府的教条主义者还是全盘接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依据苏联模式,波兰制定把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按“重—轻—农”的顺序进行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结果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片面发展,农业长期落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加上波兰人内心深处的反俄叛逆心理,宗教、自由主义的传统和共產党一党执政的失误、官僚腐败现象盛行等等综合因素,使得社会主义在波兰的执行显得异常艰难,导致波兰成为二战后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中最不安定的国家。[31]
波兹南事件纪念碑
1956年,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的“非斯大林化”,给整个社会主义东方阵营都带来巨大的冲击,波兰就在当时发生著名的波兹南事件。当年6月,波兰西部工业城市波兹南的斯大林机车厂的工人,在要求增加工资、减少税收的经济要求被当局拒绝后,于是在1956年6月28日,波兹南市爆发十万人的示威活动。后来演变成警察和工人的枪战。坦克和保安部队也参加对工人的镇压。
据统计,仅一天的冲突骚乱,就有54人死亡,2000多人受伤,另有300多人被捕。为平息业已非常严峻的局势,当局采取妥协立场。6月30日,当局采取一些缓和矛盾的措施:原机械工业部部长被降职;向斯大林机车车辆厂征收的税款将分期还给该厂工人;为事件中的受难者举行安葬仪式等,骚动遂平息下去。
1956年8月4日,波兰统一工人党决定撤销1949年11月对原波共领导哥穆尔卡等人的批判和谴责,并将其从监狱里释放出来。同年10月19日,哥穆尔卡当选为中央委员。在苏波两党会谈中,哥穆尔卡反对苏联对波兰内政的干涉和压力,坚持走“波兰自己的道路”。10月21日,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同年10月举行的党的二届八中全会上哥穆尔卡当选为第一书记。1956~1960年的五年计划,把发展消费品生产和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主要任务。会议对以前的方针政策进行批评,提出克服“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加强法制和政治生活民主化”,发展经济,“更快地改善人民生活”的新方针。但由于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无法根本克服,在以后的两个五年计划(1961~1970)期间,国民经济比例依然严重失调。
在格但斯克協議後,紀念1970年鎮壓中遇難造船廠勞工的紀念碑完工,在1980年12月16日揭幕。
1970年12月,波兰又一次面临危机。格但斯克(原但泽市)等沿海城市的工人、学生、市民抗议政府提高食品和日用品的价格,举行罢工,并导致一场严重的社会骚动,后来发展成流血冲突。在12月20日举行的五届七中全会上,解除哥穆尔卡第一书记职务,由盖莱克继任党的第一书记。西伦凯维兹改任国务委员会主席,由雅罗谢维奇任部长会议主席。
1970年代,是波兰战后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盖莱克政府踌躇满志地推行闻名于世“高速度、高积累、高消费”的所谓“三高政策”,大量引进外资,大上建设项目,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波兰一派欣欣向荣。然而,欲速不达,在表面繁荣的背后,70年代末,政府各种补贴达到财政预算的40%,外债高达260亿美元。
波兰历史上一直是笃信天主教的国家,不过在二战后,共產黨政府进行政教分離,並實行广泛的无神论宣传和教育,对天主教会进行迫害。1978年10月16日,波蘭出生的大主教沃伊蒂瓦被選為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一年後他造訪波蘭,不仅受到波共当局的隆重接待,而且其足迹所到之处,无不争相迎接。成千上万的教徒匍匐在他的脚下,虔诚地听其训示。一时间,空前的宗教狂热弥漫整个波兰。教皇的波兰之行,实际上既是对波兰天主教会力量的检阅,又是对波共当局的一次政治示威。[32][33]可知宗教傳統在波蘭有極深的根基,也从一个侧面反应波兰无神论的失败。
进入1980年代,政府不得不采取冻结工资和部分商品提价的措施以避免危机,长期习惯于计划价格的波兰人毫无心理准备。当政府在1980年7月宣布“议价商店”肉类价格提高40-60%的时候,群众的不满引发全国性的罢工。同年9月,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八届六中全会解除盖莱克第一书记的职务,由卡尼亚继任。10月,一个在当时声名显赫的工会组织,也是东欧第一个独立的工会组织——团结工会出现,瓦文萨当选为当时团结工会的领导人,开始在波兰政坛崭露头角。团结工会领导的罢工运动最初采取和平方式,并承认社会主义是波兰的政治基础,承认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和与苏联结盟。1981年在格但斯克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成立全国委员会取代全国协商委员会,通过新的政治纲领,要求在波兰实行多元化,建立“自治共和国”。称团结工会是波兰改革的主力,工会纲领中未提到社会主义及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在罢工运动中,工会提出要有自己的报刊、有自由出版权,要“自下而上夺权”。[34]工会与政府分庭抗礼。
约翰·保罗二世於1979年以教皇身分首次造訪波蘭,獲得上百萬人歡迎。
1981年统一工人党的九届四中全会上,卡尼亚辞职,雅鲁泽尔斯基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1981年12月13日波兰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团结工会被取缔,瓦文萨等工会领导人被拘禁,部分工会骨干转入地下活动。工会内部分成两派,以瓦文萨为首的缓和派主张避免同政府发生正面冲突,提倡协商对话;激进派则主张通过暴力推翻政府。随之社会上也发生重大分化,原支持团结工会的人转向支持政府。1982年2月议会通过新的工会法,要求重建新的工会,1983年7月战时状态结束。1984年波兰宣布大赦,而瓦文萨等人则努力为使团结工会合法化而斗争。波兰局势进入短暂的稳定期。[35]